查看原文
其他

龙怎么成了中国的象征?这锅得甩给外国人丨历史八卦咨询处

2016-11-17 老梁 视知
今天的中国人一提起中国的象征,或者图腾,第一反应多半是“龙”。
而且我们经常很骄傲地说我们是龙的传人。
那么问题来了。龙在中国,自汉代以来,大多数时候是皇家专用,是皇权的象征,一个老百姓张口闭口说自己是龙的传人,就不光是“你也配姓赵”的问题,而是要连累全家掉脑袋的问题。
为什么中国的象征是龙?为什么不是熊猫或者小白兔?说起来,这个锅还得一大半甩给外国人。



接下来你将看到


       ● 这个怪物不认识,不如叫蛇吧

       ● 中国龙的好日子

       ● 不断挨打,让龙的形象深入人心


已经擦亮眼的值班编辑 / 老梁



这个怪物不认识,不如叫蛇吧

-+-


1556年,葡萄牙修士加斯帕·达·克路士(Gaspar da Cruz,1520-1570年)来到广州,回国后写成了一本《中国志》,据说它是16世纪欧洲人记录中国最全的报告文学。


在书中,克路士说他见到了穿着龙图案衣服的省长。

 

每省有五位最高的官。五位大员及其助手胸前和背上有皇帝权力的记号,那是用金线织成的一种蛇形,其中许多到了葡萄牙,常常被交给教堂作装饰之用。”

 

这段话信息量很大:一是说“蛇形”的龙图案代表了皇帝的权力;二是说传教士见到了龙图案,不过描述时用的是“一种蛇形”;三是说这种龙图案在他之前已经流行到了欧洲,成为了教堂装修的图案。

 


● 当时欧洲书籍中描绘的中国龙舟


受克路士的影响,西班牙的历史学家门多萨随后写就的《中华大帝国史》,在碰到有龙的地方,都用蛇来背锅。


譬如描写省部级官员时,这样说,“总督坐在一把用象牙和金制成的十分富丽的椅子上,上有一张华盖,其中织有皇帝的纹章,那是些盘绕成一团的蛇(serpientes)”。


● 说起来,当时的中国人将官服上这种四爪的龙称为“蟒”(龙为五爪),官员会穿着“蟒袍”,所以说这是蛇,也误打误撞的不能算全错……


该书无论是1585年的初版西班牙本,还是1588年法文版,所使用的“serpientes”抑或“serpens”,对应的意思都是蛇,可以表示“巨蛇”,不过,绝非“龙”。

 

想想也是,外国人到了异域风情的国家,碰到了一种古怪的动物图案,知识一下子不够用了,没法子,只好用多多的形容词来描述。


将中国龙对译成dragon,最初的灵感来自于“孔子加耶稣”宣教方式的利玛窦(Matteo Ricci,1522-1610年)。他在中国呆了近三十年,成绩斐然,为了讨好中国把中国画在了世界地图的中央(想看这个故事的请戳《地球是圆的,但不符合中国国情》)。



利玛窦写了一本书,叫《利玛窦中国札记》(实际上这本书的原名是“基督教远征中国史”,非常霸气)。利玛窦观察入微,他注意到皇家服饰、瓷器、家具、建筑等物件上都有龙的图案,又发现大臣行君臣礼时,“供着雕有皇家标志的金龙和其他图饰的宝座”。


● 明代龙袍的龙纹


他还收集过与龙相关的风水知识、民间故事。这些涉及到龙的地方,利氏用的词是“dragoni”或“dragone”。在1616年出版的《基督教远征中国史》法文版中,这个词被一律译成“dragon”。


这是中国龙与dragon的首次对接。


不过欧洲“dragon”在它们的活动区域名声一般不太好,以吐火喷毒邪恶著称。而且dragon有两个翅膀,中国的龙则细长无翅。


不过,中国龙和欧洲龙还是分享了一些基本的特征,比如巨大的,像蛇一样的,能够入地或潜水,并永远有神奇的传说。


● 圣乔治屠龙图,1435年,藏于芝加哥艺术学院


要说利玛窦及其后的传教士用“dragon”来抹黑中国龙,大概是冤枉他们了。


利玛窦就曾说过,“龙在中国是皇权的象征,除了皇室之外,谁都不准用龙来作为徽记。在皇宫里,一切家具都饰有龙形,有的是浮雕的,有的是绣的或画的”。


这说明,利氏知道龙在中国后台很硬、背景很强大。他向欧洲同道介绍时,尽量语气平缓、内容平实。他的有关龙形象的论述,也确实影响了西方人的最初认知。



● 歪果仁眼中的中国龙和西方dragon的区别


当然,利玛窦的同道中也有人质疑中土龙的真实性。明末崇祯年间,来华传教的艾儒略(Giulio Aleni,1582—1649年)就说:“中邦之龙可得而见乎?抑徒出之载籍传闻也?


又说:“中邦之言龙也,谓其能屈伸变化,诧为神物。敝邦向无斯说,故不敢妄对耳”。这位仁兄骨子里压根就不相信有真龙的存在。


 

中国龙的好日子

-+-


利玛窦的书在欧洲流传之后,中国的龙被翻译成“dragon”基本就是定了。

 

之后一个详细介绍龙的西方著作,是《中国图说》。


书的作者是17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基歇尔(Athanasius Kircher,1602-1680年)。



这哥们压根就没到过中国,却于1667年用拉丁文写了这部图文并茂的畅销书。


英译本的翻译工作者称颂说,“该书出版后的二百多年内,在形成西方人对中国及其邻国的最初印象方面,《中国图说》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著作”。


由于道听途说,这部书的靠谱程度跟百度百科差不多。


该书集成了众多教会兄弟的智力成果,在对中国龙的解说上,除引用利、曾两人的观点外,还参考了汤若望、卫匡国等人的著作。里中国龙的样子,完全以西方龙来描摹↓


● 《中国图说》中的江西龙虎山,画中有长翅膀的龙(1667年)


这哥们还配过大清顺治皇帝的画像↓


● 《中国图说》中的顺治皇帝像(1667年)


画像几近欧洲君主的扮相、欧洲人物的面孔,龙袍上的龙更像一头长着鸟嘴的野猪。


对中国龙描绘得比较靠谱的,得说一位名叫李明(Louis Le Comte,1655-1728年)的传教士。他称颂康熙帝是“圣明的皇帝”、“亚洲最伟大的君主”、“宇宙间最强大的君主”,直至语无伦次。1696年这位老兄出版了两地书《中国近事报道》,扉页即康熙皇帝像,像框用四条大龙和两条小龙作为装饰,表达对圣明皇上的敬服倾慕之意↓



这本书还介绍了不少有龙装饰的气象仪器,比如黄道浑仪↓



李明说,“仪器由四个龙头托举,龙身经几番盘绕到达两根呈十字交叉的青铜柱的顶端,以承受机器的全部重量。选择龙这种动物,因为龙是组成皇帝纹章的动物。根据中国人对龙的概念,四龙在云的环绕中,龙角上覆盖着毛发,下颌有浓密的胡须,双眼圆睁,牙齿长而尖利,龙嘴大张并不断喷射着火焰”。


可以想见,他对中国龙下过一番观察功夫。


上面说的这几位传教士老兄,都晓得了龙是皇家的标配,是帝王龙,并不是国家或者全体中国人的象征


不过,要说把专属皇上一人的龙升华为全民享有的龙——“国龙”,还得感谢一位外国人。


他叫杜赫德(Jean-Baptiste Du Halde,1674-1743年),尽管生平未曾来过中国,但该先生朋友圈很广,很多到中国传教的兄弟,给他写信,介绍中国的情况。这些信件涵盖了中华大地上至天文、下至地理的知识,从而成就了由杜赫德编纂的,于1735年面世的四大卷本的《中华帝国全志》。



该书自从出版以来,至19世纪末,都是欧洲关于中国知识的标准著作,很受大众的欢迎,并推出了多个语种的版本。这本书中明确说,


龙无疑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,正如鹰之于罗马。


于是,龙是中国人的国家象征的事,就这么被硬点了。


老实说,那时的欧洲,政治尚未民主,经济尚待发展,技术有待突破,当突然发现一个有儒家民本思想治国、科举公平取士、并有一位礼贤下士的英明帝王来管理的国家时,内心没有不触动乃至崩溃的。



● 《中华帝国全志》中描绘的中国人物形象,非常端庄高大,跟后来猥琐矮小的中国人形象对比鲜明


东方的月亮比西方圆。中国的服饰、瓷器、家具乃至建筑,凡有龙图案的,都得到了欧洲人的追捧。本来西方人视龙为凶恶不吉之物,彼时却对这个东方dragon产生了一种欣赏的美感。


● 当时流行的、用中国龙纹装饰的英国瓷器


在17-18世纪,欧洲这股“龙时尚”的拉风的程度,比今天的“星条旗”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 


不断挨打,让龙的形象深入人心

-+-


一直到19世纪,鸦片战争之前,欧洲贵族们依然非常迷恋中国风格。


比如英国的摄政王乔治四世(George IV,1762-1830年),他把宫殿装修成中国风格,使用了大量中国风的家具、龙纹的吊灯。



由于迟迟不能从中国贸易中赚到钱,英国平民正对中国不爽,就拿他的中国情结开涮。有两幅漫画借用中国元素来讽刺这位英国统治者↓


● 漫画家乔治·克鲁克香克画作《在布莱顿的中国行宫》,约1816年作品


● 罗伯特·西摩的《伟大的乔斯和他的玩偶》,作于1829年


这两幅图上方,都有模样古怪的龙在盘旋,中国龙的形象开始堪忧了。


之后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两次鸦片战争。面对中国官员的愚昧腐败,英国人开发出了丰富的“辱华表情包”。蓄辫的“满大人”(指清朝官员)和欧洲恶龙的形象搅和在一起,画风就变成了这样子↓


● 1860年英国《笨拙》(Punch)杂志的漫画《我们在中国应该做什么》


约翰牛的后裔们把中国龙从帝王神坛赶下来,还踹了一脚。不过霉运还远远没有结束。十年之后,山姆大叔也加入了整龙的行列。起因是大批中国劳工到美利坚去,抢了白人的饭碗。于是,瞅瞅下图,龙一下发配成了“群众”↓


● 美国《黄蜂》(The Wasp)杂志所刊《移民,东方与西方》(1881年)。左图色调明亮,描绘白人举着“农业”、“劳工”、“资本”、“工业”等牌子满怀希望地走向东方;右图背景黯淡,狰狞的龙头上甩着辫子,身上写着“中国移民”,长白斑的地方有“天花”等字样,正恐怖地向西方白人女性扑来


再后来,甲午战败,日本也加入了踩龙一脚的行列↓


● 日本漫画杂志《团团珍闻》刊登《征服黄龙》(1895年),龙头是面黄肌瘦、蓄辫的中国人面孔


● 《笨拙》杂志上,日本武士砍向中国龙的漫画



龙的“苦逼”日子还没到头,四年后义和拳民砍杀洋人和教民的行为,让西方人勾连起了他们信仰中的恶龙形象,而他们自己变成了屠龙的圣乔治。于是,群殴的场景出现了。


● (德军明信片《列强征服中国》,1990年。左上角为“来自北京的问候”)


在这样一连串痛苦的打击中,中国和中国人的形象,与龙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一起。中国人有句话,叫“知耻而后勇”。近代的中国文化人,比如闻一多,也接受了这个设定,将龙视为中国的图腾,希望通过对龙的认同,来凝聚大众,救亡图存。



龙的“中国代言人”地位,终于开始转正,并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,通过歌曲、电视深入人心。中国人全盘接受了“龙是中国的代表,中国人是龙的传人”的设定。


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西方哪一个国家不要看我们龙的眼色?



参考资料:
李奭学:《中国“龙”如何变成英国的“dragon”?》,载《读书》,2007年第5期施爱东:《中国龙的发明:16-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》,北京:三联书店,2014年张国刚:《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: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》,北京:人民出版社 , 2003(法)李明著、郭强等译:《中国近事报道》, 郑州:大象出版社,2004年


END



点击以下关键词,查看更多精彩视频/文章

洗剪吹第五城吹玻璃减肥吃土盗墓


· 视知 ·

知识看得见



同时,我们还在招聘编辑、新媒体运营、内容营销和实习生请砸简历到job@ishizh.com后台回复“转载”获取内容授权
 投稿邮箱 editor@ishizh.com 合作邮箱 business@ishizh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